麵粉價錢買雙層漢堡 宏光工廈高層連天台 533萬成交

   

酒店式大堂 罕有細碼 維京科技商中B座253萬放售

   
工商舖投資全攻略 facebook


萊斯物業執行董事黃雅鑫表示集團把握活化工廈帶來的商機
萊斯物業執行董事黃雅鑫表示集團把握活化工廈帶來的商機
萊斯物業執行董事黃雅鑫表示集團把握活化工廈帶來的商機
 
 
 
 


 

【國內新聞】东莞转型增长:从“世界工厂”变创新沃土

(2013-11-04)

2013年11月01日 08:54 来源:南方日报
 
转型增长:从“世界工厂”变创新沃土
  珠三角通过建设平台、扩大开放等措施实现区域及全球协同创新
  改革开放后,珠三角城市东莞靠“三来一补”招商引资,依托劳动力和土地资源,从落后渔村跃升为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城市,“东莞堵车,世界缺货”就是对这个“世界工厂”的形象比喻。
  在同样有“制造之都”美誉的佛山,有一个测算,这里平均每秒就有2个电饭锅下线,每分钟能生产100台微波炉,每小时生产273台洗衣机……
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,珠三角这片热土的发展一直顶着“开放”与“世界”的光环。然而,在全球经济版图上,它仅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。
  随着土地告急、资源短缺、人口超负、环境透支等问题出现,珠三角“世界工厂”模式再难继续。珠三角要继续向前迈进,要问鼎世界级城市群的地位,势必要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突围。变身创新沃土,试问珠三角如何作答?
  大调研
  经济空间之变:建“巢”引“凤凰” 聚创新资源
  珠三角建起“金巢”引来高端科技产业、高端人才等“凤凰”,以改变城市经济空间,助力创新元素集聚。
  在方形小屋子里,3D打印的喷头一点点加料,一张图纸通过三维软件,幻变成各种复杂的铸件。位于佛山高新区的峰华卓立制造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,实现了汽车发动机等复杂金属零件的无模快速制造。
  这个案例中,3D打印时间、费用仅是传统制造技术的1/4,新技术令汽车企业的研发成本大减。由于这项令全球业界震撼的创新,峰华公司倒逼全球首家实现这一技术产业化的德国企业,将出口中国的产品降半价销售。
  东莞横沥,这个中国模具之乡正和东莞理工学院合作,制定“模具产业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”规划,建设技术公共服务中心。
  珠三角,这片曾经以土地资源、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土壤,如今已向“微笑曲线”两端突围。这一“世界工厂”必须直面的命题,解题之径则在于创新。
  “从佛山逐渐汇聚激光、电力电子关键元器件、生物医药技术等代表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落户可以预见,未来科技创新基因将全然改变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方式。”佛山市技术创新协会秘书长黄志海深有感触。
  黄志海所提到的几大高端科技产业项目,均落在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。
  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格局中,珠三角9市拥有9个国家级高新区,成为高新区最密集、高新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较有成效的区域。
  珠三角各市也为高新产业园区划定最优质的土地、营造最优美的环境来“栽种”高端科技产业。目前,珠三角各个高新区以每平方公里产出GDP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71倍、人均创造GDP是广东省平均水平6倍多的优势,成功为创新驱动加码。
  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跟着投资跑,科技产业的生产要素“跟着脑子跑”。而吸引“脑子经济”的正是高端载体与城市环境。东京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东京,重视为高科技产业搭建载体,在东京站、东京湾附近地区、涩谷以及六本木等的中心地区,建立以信息、金融产业类企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楼群聚集创新产业发展。
  硅谷、新加坡科技园、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,均是打造出绿色生态城,用“金巢”引“凤凰”——高端科技产业、高端人才,以改变城市经济空间,助力创新元素集聚。
  珠三角向创新沃土转变,做的“筑巢引凤”文章与台湾等地异曲同工。
  “科技共山水一色。”东莞利用松山湖这个环境优美的区域,创造了一片科技创新的天地,给东莞装上了“科技引擎”,成为重要增长极之一。
  分工协作之变:深港创新合作 打通“产学研”
  “深港创新圈”现已成为整合两地科研资源、提升深港地区和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
  上午还在香港与国际科技合作对象探讨合作事宜,中午已来到深圳落实研发开展工作。
  这正是“粤港创新科技走廊”在现实的表现。
  一方面,珠三角需要国际科技合作的更高平台;另一方面,香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须寻找新的空间。于是,广东成为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最佳选择地。
  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深圳,携手香港建设的“深港创新圈”,现已成为整合两地科研资源、形成产业链、提升深港地区和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。
  纵览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城市群,其最大特点是在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,实现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。
  珠三角城市群目前已形成广深“创新双核”的格局。其中,深圳的创新能力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。为鼓励自主创新,2006年,深圳出台的配套政策共计340条,4.6万字,成为国内第一个一次性推出大范围、大规模、大容量配套政策的城市。
  然而,最具创新城市这一桂冠,今年易主苏州。拥有三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苏州,竟一下就超越上海、广州。目前,苏州拥有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专家总数达125名,且创业类“千人计划”专家数首次与北京并列第一,全市170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,建有率达80%。
  “珠三角‘千人计划’专家数量不及长三角。在生物医药、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上,如果我们不能握住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国内外专家,就难以与‘世界级城市群’的标签匹配。”广东的一名政经观察者说,高校资源不强、特别是理工科学科优势不明显,被认为是珠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软肋。
  “在苏州、无锡等长三角城市,我们看到这几年政府通过资金扶持,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,‘只要有好的项目,钱不是问题’、‘用于引进人才的资金,上不封顶’等。但是,这种做法长此以往,会导致企业真正活力并不强。”上述观察者认为,珠三角的市场化程度高,科研资源的组织能力、动员能力好,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走在全国最前列,倘若深港联合共建创新科技走廊,或许可以实现突围。
  协同创新就是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合作、整合,产生“1+1>2的效应。比如美国的大纽约区城市群,当纽约确立为世界金融中心、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地、专业管理服务部门聚集地后,第二大城市波士顿则自动寻求产业转变,大力发展高科技研发、教育、商业、贸易等产业。
  在深圳高新园区,拔地而起的高楼里分布着香港理工大学、科技大学、中文大学、香港大学、浸会大学等众多香港知名高校的深圳产学研基地(中心)。虚拟大学园正成为深港科技联合创新的大舞台,来自香港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各个科研中心在这里“争芳斗艳”,目前已成为深港科技联合创新的“集结地”。
内在基因之变:打破地区障碍 实现全球协作
  珠三角正在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,将打破领域、区域和国别的界限,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
  一场席卷工厂生产线的创新革命正悄然进行。
  在顺德均安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的制造车间里,一条条机器手臂排列得整整齐齐,正在有条不紊地紧张工作,通过实现自动化提升,车间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%-50%。
在南海,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产业需求中杀出一条科技创新路。企业负责人说:“国际上大型的机器人公司往往专注于做标准化的产品,对于珠三角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线上的非标准运用,他们不会去做,我们则可以专注做这一块,服务于本土企业科技创新提升。”
  “佛山本土自发形成的机器人企业,是从原来传统产业中转型而来,他们非常专注于本土传统产业陶瓷、纺织、不锈钢等产业的自动化提升,创新完全基于同本土产业的结合,创新活力也很强。”一企业界人士评价。
  本土自发创新的力量不断涌动,源动力正来自“世界工厂变身创新沃土”的梦想。
  一家产值1亿多元的张家港机械制造企业,高薪引进了德国有着170年历史的世界设备顶级公司——克劳斯玛菲的技术中心主任和技术总监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望成说,经济结构决定着经济活力与后劲,这样的高层次引进,在服装生产行业内很难做到。
  珠三角是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,但轻工业类制造企业的技术含量、利润不及重工业企业,发展难上规模。这正是本土民营经济“星星多、月亮少”的重要原因。
  一汽—大众佛山工厂的落地投产,部分改变了珠三角产业的“丛林构造”。
  佛山工厂自动化率达到70%,是一汽—大众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,也是能促进本土创新基因改变的国际项目。佛山市市长刘悦伦说:“随着一汽—大众科技人才、研发中心进入,对佛山创建创新型城市将产生促进作用,围绕这一龙头,汽车产业将实现向‘微笑曲线’的两端延伸。”
  纵观发达国家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实践,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打破领域、区域和国别的界限,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,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,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。
  珠三角提出,2017年要基本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。
  打破地区性障碍,接入全球性协同创新体系,已迈出步伐。佛山通过携手德国科学研究机构,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。这次跨国产学研合作,使珠三角从此前局限在港澳台、日韩等地区,一下子拓宽至代表全球领先的“欧洲制造”。
  专家论
  综合开发研究院(中国·深圳)常务副院长郭万达:城市群发展层次不平衡
  郭万达 综合开发研究院(中国·深圳)常务副院长、博士、研究员,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、产业经济、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工作,主持过国家及省市多项大型政策研究咨询课题。
  南方日报:珠三角创新增长的口号已经提了多年,目前您观察到的进展如何?
  郭万达:创新增长应当从两条线去评价,一个是政府层面,另一个是市场层面。这些年政府的政策在往前走,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为也在凸显,但目前成效还十分有限。
  另外,珠三角城市群内,各城市的发展层次也不平衡,比如深圳的现代服务业产值,从前年开始已经超过了制造业产值,但是东莞和其他地方可能还做不到。综上所述,珠三角的创新增长只能说正在进行时,离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。
  南方日报:从企业角度来看,目前珠三角的创新环境如何?和长三角、京津冀相比如何?
  郭万达:创新是一个“体系建设”问题,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,必须从国家层面、区域层面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创新体系。从全世界来看,研发投入最高的是以色列,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浓厚,教育资源丰富,客观上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。
  创新体系建设不能单靠市场来完成,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,因为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创新。政府应在技术和资源上予以倾斜。在人才方面,政府应当出台相应优惠政策,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。
  和长三角、京津冀相比,从科研院校的数量和水平来看,珠三角远远不如长三角、京津冀,甚至不如西安、武汉城市群。然而珠三角若把香港也纳入进来,情况就不一样了,所以我们才提出要打造一个“深港创新圈”。
  不过,珠三角创新资源也有它的优势。这里市场化程度高,科研资源的组织能力、动员能力好,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走在全国最前列。
  南方日报:在中国创新城市各类排行榜上,深圳都居于前列,深圳与珠三角其它城市以及与香港之间,有无创新资源上的互动协调?
  郭万达: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,必须要将香港纳入进来,形成一个大珠三角概念。香港是组合全球科技资源的地方。不过,科技资源的组织,完全靠市场是不可行的,政府也要大力促进,这样两地创新合作的步伐就会快很多。
  在一个城市群里,各个城市必须要互有分工,这种分工不是靠行政力量来完成,而是靠市场行为。反观大伦敦、大纽约、大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群,其产业分工、基础设施配置都是跨行政区划的,最大可能地利于区域内资源的畅通流动。
  大事记
  2004年,广东出台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。
  2005年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出台《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》。珠三角认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战略核心。
  2007年,深港创新圈成立。
  2009年,粤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专项。
  2010年,提出粤港科技联合资助计划。
  2013年,珠三角提出,2017年要基本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。
  2013年8月,粤港合作的“香港─珠三角科技创新走廊”正式启动,整合粤港两地创新资源,提高产业竞争力,率先在广州、深圳、东莞、佛山及香港五城市试水。
  资料来源: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
  世界观
  发展高端化、服务化
  形成影响世界的产业
  在美国五大湖城市群,传统制造业基地芝加哥一度有“美国心脏”之称。上世纪80年代,随着产业结构老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,芝加哥陷入了较长时间的经济低迷。随后的20多年,产业转型成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主题。借助金融贸易、信息咨询等传统行业的优势,以及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的研发,芝加哥从制造业基地转变为以服务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贸区。
 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,珠三角地区还处于产业转型的起步阶段。中国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保军说,珠三角产业结构还处于传统加工贸易阶段,高端制造业不足,自主创新能力不强,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。
  与芝加哥30多年前的状况一样,珠三角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:“过去的珠三角是靠低工资、产品低价格、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城市的快速发展,而现在资源紧缺,工资上涨,过去那种模式不能再持续。”
 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:“研究世界级城市群,要考量它的产业和企业,要看它有没有决定全球发展的关键性产业。珠三角的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,其之所以能影响全世界,只是因为规模大。如果要形成真正影响世界的产业,应该是全球产业的高端产业或者是全球产业的高端环节。”
  产业转型升级已成共识,但珠三角一些城市反复考量的一个问题是,传统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比例与规模,究竟如何协调?
  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提供了参照。如纽约,作为老牌的制造业中心,在20世纪初,其制造业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35%,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,这一比例直线下降,到1980年,降低为17.4%,而同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则上升到81.8%。
  对此,魏后凯认为,珠三角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六个字“高端化、服务化”。高端化主要是高端制造业、高端服务业,服务化就是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。
  “但是向服务化方向发展并不意味着不要工业,在珠三角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制造业还是要存在的,而且还是最坚实的基础。”魏后凯说,就珠三角整体尤其是广深而言,目前基本已完成轻型化和适度重型化阶段。
  在未来,必须依靠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两个“轮子”,来推动产业升级和高端化过程,并由此推动珠三角地区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。(记者 吴晓芳 李书龙 邓翔)